•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文化旅游

施一公: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时间:2019/3/22 22:00:47   作者:波兰网   来源:波兰网   阅读:4844   评论:0
内容摘要: 近日,西班牙《侨声报》副总编张自如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首任校长施一公。采访中,施一公深情讲述了西湖大学的创办历程,并表达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创办源起:新时代造就了西湖大学 创办西湖大学的理念源于 2011 年在欧美同学会百年会所的一次谈话。施一公、潘建伟、...

施一公: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近日,西班牙《侨声报》副总编张自如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首任校长施一公。采访中,施一公深情讲述了西湖大学的创办历程,并表达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

创办源起:新时代造就了西湖大学

       创办西湖大学的理念源于 2011 年在欧美同学会百年会所的一次谈话。施一公、潘建伟、陈十一等都对中国科技界的一些现象和教育界的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发表了评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韩启德听后十分感慨,反问大家,“你们都是在中国出生中国长大,深谙中国文化,知道中国教育的优势和短板,同时在海外生活十几年,且都在海外知名学府做过教授,知道国外教育优劣,为什么不能够取其所长也发挥我之所长,在中国创办一所小型大学?”当时大家对韩启德会长的提议深表认同。施一公说:“纵观过去四百年历史,我们对世界科技发展贡献有限。从小到大,我对这种不平衡、不服输心理一直存在。我觉得是时候大家联起手来,为国家为民族创办一所顶尖大学。”

     时光飞逝,创办西湖大学的想法日益强烈,时机日趋成熟 。2015 年,施一公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等人,向习近平总书记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在建议中施一公如此描述理想的大学:“我们希望五年以后、十年以后,这里可以聚拢一大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从事最尖端的科学研究,做出最有意义的科学成果,培养最优秀的青年学生,用自己的才智尽情地探索科学知识前沿,推动人类进步,造福全世界”。

     2018 年 1 月,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以赴筹办西湖大学。2018 年 2 月 14 日,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18 年 4 月,施一公在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上被聘任为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在当前历史时期产生,可以说是欣逢盛世、应运而生,有着无法比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和优势。”“西湖大学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党和国家长期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普及并不断发展壮大,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人接力奋斗,使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我们才能胸有成竹去创办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新型大学。”“我只是很幸运在这个历史关头赶上了这样一个机会。但是毫无疑问,既使没有我,也会有一批人这样做;即使我不牵这个头,也一定会有其他人牵这个头。我只是尽我所能把一些力量聚集在一起,我只是一群锐意追梦、志同道合同志中的一员。”

     从最初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至西湖大学创办至今,已经整整过去四年了。施一公 说 :“ 这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感谢!感谢时代给予我这样的机遇,感谢政府极大的支持,感谢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国家政府的扶持、社会各界的包容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就没有西湖大学的存在。”

施一公: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任重道远: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之路

     西湖大学是建国后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西湖大学创办工作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择优聘用了近百位世界级的科学家,其中 80%以上是中国自己培养而后输送出去又学成归国的优秀学子。但毋庸讳言,从无到有创办这样一所新型大学,是建国以后历史上没有的事情,必然会面临来自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经费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西湖大学高起点高目标的定位,也意味着办学要承受更多竞争压力和更大挑战。

     今年全国两会,基于创办西湖大学的实践和心得,施一公提出了希望国家加大对非盈利性民办高校政策扶持力度的提案,希望出台法律、法规予以政策保障,拓宽非盈利性民办高校资金筹措来源,为民办高校发展拓展空间和创造条件。

     施一公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竞争和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能否将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事关国运兴衰和民族存亡。中国科技创新能否实现质的突破,关键在于我们自身体制和国内大学能否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因此,创办西湖大学这样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所做的探索意义重大而深远。

     施一公说:“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我的前半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成家立业,另一件是帮助清华大学我的母校长足发展了生命学科。而这两件事似乎都是为了第三件事而来——创办西湖大学。这是我此生最大一件事。对我而言,创办西湖大学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因为我们对此寄予了太多、太多的希望。大学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更要体现在大学的水平和高度上。教育强大了,国家的方方面面都会强大。”

侨心所系:办好西湖大学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期望

      海外华侨华人历来有尊师重教、捐资助学的光荣传统。被毛泽东主席喻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笃信“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为此陈嘉庚独于兴学报国一事毕生壮心不已,奋斗不息,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1921 年陈嘉庚创办了有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 17 个系的厦门大学,这是唯一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于 1921 年 4 月 6 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 16 年。身处办学困境的陈嘉庚有言:“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变卖作为维持厦门大学的经费。

     作为海归一员,以施一公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归创办西湖大学的心声与一百年前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侨华人捐资办学的心声异曲同工、一脉相承。施一公说:“华侨华人与我有共同的心声,中国需要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科技、更好的大学。”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西湖大学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众多海外华侨华人的鼎力支持。施一公动情地讲述了两个小故事:缅甸华工持续坚持把打工工资的零头捐赠给西湖大学;常年旅居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温州华侨周学兵先生,辗转 33 个小时,取道巴黎来到杭州,递上了当地 33 位华侨华人给西湖大学的捐赠。“我与周先生仅有一面之缘,但他所代表的海外华侨华人这个庞大群体,给我力量、催我奋进。对西湖大学来讲,对每一位创办人、每一位员工、每一位学生来讲,得到他们的支持是我们非常骄傲、非常看重的事情。”

      施一公还感慨道:“在美国生活多年,华侨华人是我非常熟悉的群体,是我在美国的兄弟姐妹。我始终觉得他们更理解我和我要做的事情。我们应该都会有一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这梦想是海内外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追求。没有任何负面的东西,只是为了中国科技进步,只是为了中国教育振兴,只是为了我们有更好的未来、世界有更好的未来。

施一公: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家国情怀:对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容闳因推动并经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建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推动并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费留学,求新知于世界。1872 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政府派出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开启了中华儿女为追寻民族复兴梦想而负笈海外留学的历史征程。百余年的留学史就是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发挥作用,留学人员在中国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都谱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彩篇章。

     采访中,施一公特别提到了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对其表达了深深的敬佩之情。施一公惋惜地说,“有时候我去做讲座,下面黑压压几百人竟然都没有人知道容闳,挺遗憾的,他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先行者。”

     从第一批留美幼童到当前形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一批又一批留学生无论学成归国,还是身在异国,都始终秉持留学报国初心。施一公说:“我在美国生活了 18 年。我想说,你们也会理解,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我觉得他会比以前更爱国,会真正领悟爱国的内涵。爱国就是希望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希望国家更强大。创办西湖大学的初心就是为了壮大国家科技力量,推动尖端科技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现代大学教育制度。我们期待中国也有能与美国哈佛、耶鲁,英国剑桥、牛津等世界最顶尖大学平起平坐的中国顶尖大学,并且不应该只有一所,而是十几所、几十所。总有一天,世界上最优秀的青年学生会首选去中国大学上本科、读博士。我所讲的最优秀的,不仅仅是中国人,也可以来自欧洲、非洲、南美、北美。创办西湖大学就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而来。我希望若干年后,西湖大学能够产生比肩牛顿定理、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原创理论,为中国、也为世界做一份贡献。这个过程也许会很漫长,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一定会梦想成真。”

     在采访结束前,施一公用“求知、探索、厚德、担当”八个字进行了总结,“求知,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世界科学文化;探索,就是研究的过程,探索世界科技前沿;厚德,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知道为什么而学;厚德之外要有担当,关键时候能站出来,能为国家、为民族、为大众尽一己之力。”

     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无问西东,无论成败,我们不应忘记、历史不应忘记,以施一公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时代海归的家国情怀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做的不懈努力。(摄影:滕维杰  高翔  首图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