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文化旅游

为浙商悟道 ——访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

时间:2019/7/17 14:30:56   作者:章建民   来源:浙江日报   阅读:5882   评论:0
内容摘要:杨轶清向前来参观浙商博物馆的游客介绍浙商创业史。 浙江日报记者 章建民 浙江省工商业文明源远流长,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群体,浙江占据两席,分别是宁波帮和龙游商帮(当时还没有“浙商”这一概念)。但那时候,占据舞台中央的是晋商和徽商,他们的光芒更为耀眼。但改革开放以来,浙商异军突...
为浙商悟道_——访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
杨轶清向前来参观浙商博物馆的游客介绍浙商创业史。
    浙江日报记者 章建民  
    浙江省工商业文明源远流长,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群体,浙江占据两席,分别是宁波帮和龙游商帮(当时还没有“浙商”这一概念)。但那时候,占据舞台中央的是晋商和徽商,他们的光芒更为耀眼。但改革开放以来,浙商异军突起,成为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任正非、马云、宗庆后、李书福、郭广昌等名字,在全国甚至全球都熠熠生辉。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上,浙商总数连续20年位居榜首,这还不算省外六七百万浙江籍创业者,浙商成为无可争辩的当代中国第一商帮群体。
    这个海内外总数超过千万人的庞大群体,他们是怎么起源的?他们的特征和内涵如何界定?他们的精神气质怎么样?这正是提出“浙商”概念第一人、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研究的课题。
    如今,杨轶清的日常工作均与浙商有关——他身兼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商博物馆馆长、世界浙商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成员等职。他也是唯一以专家学者身份当选的浙江省工商联执委、浙商总会理事。
    从报社的财经记者,到民营企业集团高管,再到高校老师。虽然工作性质完全不同,但杨轶清20多年来的服务对象却是同一个群体——浙商。正如他的微信签名所说,他是一名“浙商同路人”。
    从报社记者转型到研究浙商的学者
    杨轶清的第一份工作是报社记者。1994年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他进入浙报集团《经济生活报》工作,因为表现优异,工作四年便成为报社经济部的负责人。
    1999年,《经济生活报》开出了一个访谈对话体的浙江企业家系列专栏,杨轶清提议以“浙商”概念来统一称呼这些浙江民营企业家。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栏目名称确定为“浙商名流系列访谈”,这是具有现代内涵的“浙商”概念的首次明确提出。
    该报以每周一期,每期一个整版的篇幅推出“浙商”系列访谈。时隔十几年,许多热心读者至今还记得这组文章,其影响力着实不小。一位杭二中老师说起当时这组报道记忆犹新,他说“这些文章打破了以往的采访、行文方式,吸引人一口气读完”。
    2000年,在这组报道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财富与未来——走近浙商》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封腰赫然写着“本书首次提出了浙商概念”。这也是第一本“浙商”概念的专著,吴敬琏先生为该书作序。
    “新闻单位本来是专业工作,但最后的归宿往往是管理岗位。”尽管他是同年进报社的20多位同事中最早担任部门负责人的,但杨轶清的理想却是做一个专家型的记者。2001年,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杨轶清申请了浙江省第一个以“浙商”为主题的省级社科规划课题,开始对“浙商”进行系统研究。
    2002年底,杨轶清离开报社到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文化企业宋城集团担任董事长助理兼战略发展总监,后来还担任过500强企业华立集团的执行董事。于是,杨轶清从一名财经记者转身为浙商中的一员。然而,工作单位和岗位在变化,但他对浙商研究没有改变。
    一年后,杨轶清的新书《浙商制造——草根版MBA》正式上柜,这部“非典”期间上市的通俗类学术专著,登上了好几个畅销书榜。 “浙商”现象开始为人关注。这本书也引起海峡对岸出版商的关注,与浙江人民出版社有版权合作关系的台湾文化出版社,让对杨轶清原书内容略加调整,改名《MBA没有教的创富之道》,于2004年在台湾出版。这不仅是杨轶清第一本在海外出版的图书,也是第一本在台湾出版上市的浙商专著。 
    作为最早提出浙商概念记者之一。杨轶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浙商群体的出现,就好像春天钻出地面的竹笋——所谓最早提出了浙商概念,就是最先看到笋尖钻出地面的那个人而已。你看到,或者没看到,竹笋都在那里! 如果若干年之后,你仍然走在研究浙商服务浙商的前列,积累了较多的贡献,那才能够说明问题。
为浙商悟道_——访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
图为浙商博物馆一角。
    从研究浙商创业到打造浙商文化实体平台
    2004年,杨轶清参与发起浙江省浙商研究会并担任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2005年底进入浙江工商大学工作。这对于杨轶清而言,可谓再次转型,正式转入对浙商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浙商研究学者。参与申报省重点社科基地并担任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和学术带头人。
     杨轶清一直认为,对于浙商研究,不能仅仅研究其经商谋略或者管理方法,这仅仅是“术”的层面。浙商之所以能引领一个时代,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杰出代表。是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蕴,这种独特的工商业文明,正如某种地方独特的美食一样,离开了其浸润的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会失去“根和魂”。
    在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老校区,杨轶清带我们参观了浙商博物馆。他介绍说:浙商博物馆于2013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启用,共四层分为12个功能区块。开馆以来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成为浙江省向海内外传播民营经济和浙商群体的重要窗口。
    宗庆后蹬过的三轮车、潘阿祥自创的“象形文字”电话本、徐传化徐冠巨父子创业初期使用的大土缸、南存辉做小鞋匠时的补鞋机、凌兰芳50岁时与妻子李莲珍被买断工龄的收据……在这个面积两千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千余件(套)各类珍贵实物资料。
    以“天下浙商的精神家园”为总体定位的浙商博物馆,由浙江工商大学、省工商联、浙报集团等七个省级部门单位共同发起筹建。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生发来题词,时任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多次批示指导。浙江工商大学作为主办单位提供了人财物等基础资源,历任校领导全程统筹指导,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和运行提供了保障。杨轶清说,有机会参与这项浙商文化基础工程,非常荣幸。
为浙商悟道_——访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
图为全美浙江总商会代表参观浙商博物馆。
    与浙商同心同行共同成长
    杨轶清说,浙商群体最大的特点是当代性和现实性。杨轶清的心愿是做一位“知晓冷暖的浙商贴心人”,与浙商共同成长。
    好在杨轶清热爱学术研究,也有悟性和基础,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和不怕吃苦。如今,他已经是发表和出版浙商论著最多的专家学者之一。在“百度学术”上查询他的名字,可以搜索到近200篇专业文献;已出版7本专著,其中包括《浙商简史》、《浙商通论》等高层次学术专著。此外,这些年他还参与了10项(其中主持5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文化研究工程和省长委托课题各一项。
    所有的这些论著和课题项目,均与浙商有关。杨轶清说,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但与浙商同行,共同成长,也是一种幸福。

相关评论